從主題式閱讀到主題式生活 From Themed Readings to Themed Life

懷珏 筆

每個月的讀書會形式皆有微調,在籌劃與實踐讀書會的過程中,也發現多元的資訊取得模式使得與會者們更能掌握乃至感受主題。

去年十月時以「文化資本&藝術市場」為主題,恰逢 Art Taipei 在十月底舉辦,便踩著高跟鞋和繼賢一起逛了幾圈,以前完全不了解的當代藝術家名字,如今,對剛讀完當代藝術的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這種 Everything makes sense 的感覺很棒。

今年三月的主題是「東南亞」,起心動念則是基於三月中要去越南的國際血液學會議。也是因為範圍甚廣,認知到就算參考書單裡的書都讀完,還是不盡然能好好參透這個主題,便開始思索有沒有更沉浸式的體驗。

經過幾番試誤,慢慢歸納出一些不錯的方法:

有聲書與播客 (Audiobook and Podcast)

過往我會依著該月的主題,在 apple podcast 因著閱讀搜尋我有興趣的關鍵字。Podcast 的好處在於免費、機動,可以在無法閱讀但可以聆聽時吸收知識。然而,它的缺點在於常常沒有辦法使得閱聽人深入主題,流於淺碟式的理解。而且,也不是所有想了解的領域都有夠多的 podcast 可以聽。

這個月受雅涵微信聽書的啟發,想說來試試看有聲書。因為還是擔心中國釋出的有聲書服務會有剪裁內容的可能性,還寧可使用台灣或歐美的服務。上個月讀「中國當代政經社會」,便買了《吃佛》來試試看自己到底喜不喜歡有聲書。聽的過程很享受,可以在做家事、泡咖啡、刷牙洗臉、走路等各種情況下聆聽。本來還想要如法炮製地在本月也來聽東南亞主題的有聲書,卻發現沒有一本可聽或想聽的書。許多朋友推薦的 Amazon Audiobook — Audible 此時派上用場,用原文下關鍵字找到幾本在書單裡的書,便覺得滿值得一個月一個月訂閱來聽。一開始用 270 元/月的 Plus 計畫,卻發現想聽的書還是需要用 credit 去換,便升級到每月有一點 credit 而且書籍數量為50倍的 Premium Plus (540元/月)。

我換的書是 Max Hastings 的 “Vietnam: An Epic Tragedy, 1945–1975”,中文版賣 948元,超厚。有聲書可以聽 33 小時。重訓時、慢跑時聽,覺得很划算。

紀錄片與影視作品 (Documentaries and Related Works)

我自己和其他朋友多元成家訂 Netflix 與 Disney plus,就有看不完的作品了。然而,在訂閱時,注重的不完全是裡面影片有多少支,而是「我想看的作品有沒有在訂閱中」。Netflix 不少紀錄片都不錯,然而,我以中國/China下關鍵字搜尋時,只有《美國工廠》這個作品最貼近我的需求。有時還是會佐以 youtube 影片來當作紀錄片片源。

很可惜地,東南亞似乎也不是串流平台預測觀眾會偏好的主題,頂多是《午夜亞洲》《世界小吃》等級別地介紹。講胡志明市路邊小吃的那集,我還是用慢跑機的時間看完了,也對河內之行的飲食多了些預期。後來也發現,公視影音平台的紀錄片也有些可供選擇的片源。

該領域專家或有相關經驗者 (Field Specialists or People with associated Experience)

上個月中國政經讀書會剛好有學國際關係而且主攻環太平洋的同學參與,分享的內容也頗有見的。這個月因應東南亞主題,蝟更介紹了親朋好友開的越南料理餐廳AO DAI 奧黛越南料理,十分好吃之餘,也因此可向老闆娘取得一些在地知識(與智慧)。

讀書會的組成也慢慢多元,除了常見班底外,多了些朋友的朋友,以及對該主題有相關經驗的人們。堪比真人圖書館。

AO DAI 奧黛越南料理美食 ❤

直接體驗 (Experience it yourself)

這個月直接去越南是本來就有的安排,之前幾個月的做法則是像依著當代藝術的主題揪團看《共識覺》展覽、將教習劇場的《紅色青春》與人權藝術節狂想劇場的《空白記憶》與政治哲學主題連結起來。

也是因為東南亞這個主題,我意識到這些主題的元素其實可以從我們的生活中去感受,乃至萃取。住的社區老人家多,外勞常去的東南亞雜貨店至少有三間。之前都沒有什麼機會走進去,今天便都去逛了一下。

閱讀是種透過文字作為中介的方式來瞭解世界,讓我們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就接觸到有些人花了一輩子的事物,而閱讀的方式之多樣,乃至被閱讀事物可被直接體驗,對於一個想盡可能了解世界的人而言,再幸福不過了吧。

--

--

Gem Wu 吳懷珏
語球增多症 Hyperlogocytosis

醫生。雖然臨床好玩,也不願意放棄研究、聽講,以及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