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時間內掌握系統性知識的心法

--

圖為玩 Frostpunk 的畫面,與本文無關,純粹想放

醫學這條路,如果想要顧好病人,需要有廣博的知識與精巧的技術。怎麼樣整理龐雜的醫學知識不會是本篇重點,之後會另寫一篇心智宮殿來闡述自己怎麼樣地建構知識體系。寫文章的目的純粹是為了與大家分享,交流意見之餘也可以好好地在方法上更上層樓。本篇主要是在面對不熟甚至一竅不通的領域,我大概會怎麼樣利用有限的時間來理解這個區塊的知識。

一、劃出知識領域的邊界與區塊
二、大致釐清此領域的重大變革或要事
三、找出這領域與有興趣物事的關聯性

劃出知識領域的邊界與區塊

最近剛好在讀藝術評論相關的書籍,可以以此為例。當時比較認真想了解藝術品鑑與評論是在看了《抓狂美術館》後,為寫影評做了些功能。當時便以「藝術」作錨定點,先去釐清它的定義為何。一個物事的「定義」,是所屬學科知識論的核心問題: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存在主義」、我們如何定義「科幻作品」等,往往有它狹義的操作型定義,與全宇宙都有可能被包進來的廣義定義。網路上百科型的資料庫在開頭第一段會有該物事的定義,在定義中抓出幾個核心的「要素」關鍵字,作為接下來可以發散出去的節點。以藝術的定義而言,大概可以分為重視情感傳達的表現主義、強調結構樣態的形式主義,以及放棄區分的分析主義。那關鍵字就可以下:藝術中的情感傳達、藝術的形式。

在接觸新領域的過程中,也必須體認到幾乎每個說法都可能存有該領域中同意與反對的思考,我自己會用伊格頓的「共相」、「殊相」概念來大致分出有哪些是相對比較有共識的(共相),而有哪些是該領域的癥點(殊相,取決於觀者本身與其角度)。

接下來,我會去找該領域中的書籍。不需要強調經典,而是去找那些介紹的入門書的目錄,來看不同的人怎麼樣切分該領域的知識。網路書城的關聯性分(ㄊㄨㄟ)析(ㄒㄧㄠ)做得很好,開一本書的頁面,就可以看到「買此書的人,同時也會看/會買…」,然後就可以這樣無止境地點下去直到自己不想再發散的那一天。

到了這個時候,也會從瀏覽書介中累積了一定的待讀清單,當時針對《當代藝術賞析與評論》的待讀如下:

📚 書單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
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
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
美感的意識形態
感性配享:美學與政治

📚 其他供參
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
背向藝術:權力的新身分地位象徵
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
如何書寫當代藝術

大致釐清此領域的重大變革或要事

選了這麼多書,到底要從哪本開始?

我通常會把這疊書搬到身邊,一本本地翻覽它們的目錄與隨意讀讀內文。如果內文有太多我不了解的觀念或構句,便會把它的順位排在待讀的後面。在本此藝術評論的主題中,被我放到後面的是蘇珊桑塔格的《土星座下》、班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如果我發現書的內容屬於該領域中比較特定的子領域,比如說談論參與式藝術的《人造地獄》、著重特定理論或視角的布赫廸厄《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就會先被我擺到一邊。

在過程中,得到專家意見也是個快速的捷徑。朋友直接向我推薦了《現代藝術的故事》,它可以說是該領域的精要版思想史。思想史類的書提供我們該領域發軔與形變的脈動,讓我們知道裡面有哪些重大的人事物及時間點,在往後再接觸到這些物事時,能更快地提取領域知識。

找出這領域與有興趣物事的關聯性

讀了導論或思想史類的書後,其實也大概對這領域不陌生了。然而,塵封不用的知識和沒被取得的知識差不多,如何建立起這個領域與自己的連結,對我們而言比較有實質幫助。

建立連結方面大概可以分成兩種:時間上的連結,以及知識空間上的連結。

所謂的時間上的連結,指的是「到此刻、我們身處的時代」,我們可能對布希亞的擬像諧擬感到陌生,但如果以迷因作為這個理論的當代案例,便不至離它太遠。

至於知識空間上的連結,我一直想像在具象的世界以外有個更廣大的抽象世界。抽象的概念之間會有關係的遠近之別,物事與物事之中絆著細線,由我們自己牽起。我也常會思考眼前這些知識與我本業醫學的關係為何,以及它們在我的生活中有何意義。

我沒有特別花什麼時間來做這些事,大多是在通勤、等人,以及做不了正事的時候。寫這篇大概就是個簡要的分享。

--

--

Gem Wu 吳懷珏

醫生。雖然臨床好玩,也不願意放棄研究、聽講,以及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