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中家事—飲食男女的孤味:淺析兩劇的人與食

--

吳懷珏 Gem Wu 撰

左圖取自飲食男女一景,右圖取自孤味一景

同樣是藉食起興,延展出盤中錯結的家庭關係,電影《孤味》和音樂劇《飲食男女》這幾個月先後推出,劇情的近似處相互呼應,有別處各異其趣,讓人忍不住將兩者並著翻玩。

音樂劇本身的製作算中規中矩,即使有些小瑕疵仍不掩娛樂性,還是會向朋友們推薦此作。只是,觀劇後老媽在一旁說著電影的諸多細節劇中未能呈現,逼得我不得不利用家人相聚沒法做正事的時間把李安的《飲食男女》給鯨吞完。電影裡的角色調度以及情感流動的細膩更吸引我,下述討論便會以兩部電影為主體,夾雜一些音樂劇的小感。

因食起興

電影版開頭用細膩的鏡頭刻劃老朱俐落挑食材、整理食材、烹蒸炸炒的忙碌模樣,最後收結在與女兒的聚餐中,沒講一句話,但父愛早以滿溢出飯桌之外。這和電影孤味的開頭,秀英去魚市為女兒挑貨,到後面細調麵糊、切蔥放肉,揉成蝦捲的過程有異曲同工之妙。

蟹粉湯包、冰糖元寶、松鼠魚,是《飲食男女》端出的外省大菜,炸蝦捲、米糕、魚羮,則是台灣小品。老朱將宴賓廚技帶回家中養大女兒們,而秀英則用小本生意的蝦捲端上囍慶婚宴。

相較於孤味,飲食男女更突顯東亞的飲食文化。飲食豈止在一簞一瓢,更在舉著杯觥的人之間。談公事,用吃來談,敘家常,以吃來敘,舉凡作伙鬥陣分手踐別,都離不開飯席。

飲食男女更以老朱的味覺漸失暗喻家庭生活的變化,當時出戲地想到,這有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前兆,下一幕是否會出現手抖?又想到,會不會到現在,女兒大概會說「爸,該去篩檢 COVID 了」,而不是,「爸,舌頭退化了」。

「爸,這少了蝦漿」、「太多薑了」等這種看似挑剔的對白,更像是種問候關心,一種只有家人才能理解的語言。

望人生義

兩者的架構都基於「衝突→和解→傳承」的脈絡開展,都是單親家庭,都有三個女兒,都心裡苦著但不說,都在餐桌上任憑對話發展後收聚。

《孤味》中,陳家老大阿青最像爸爸,放縱不羈、自由自在說走就走,母親對父親的怨懟也有意無意地轉移到她身上,要孩子背負長輩的錯,似乎也太重,但她也似乎是最能用輕鬆態度化解僵局的一個。陳家老二阿瑜工作穩定且凡事皆有盤算像極了母親,而老么佳佳則主動地和母親併肩掌廚。一家子延續的分工自然而然地以孩子們各自的樣子傳承,做母親的大概也甚感欣慰。

《飲食男女》的朱家三姐妹,最像媽媽的、廚藝最佳的、事業顏質以及(一開始的)異性緣最讓人稱羨的都集中在老二一人,大姐家珍雖然一肩擔起(自認的)母職,在壓抑不住塵封已久的個人想望時,究竟還是走出了家門,至於小妹,有著超乎同齡女子的早熟,甚至還早大姐一步走。最終,還是老二留了下來,在情感與廚藝上,承接了家的重量。

飲食男女因聚而散,孤味因散而聚。女兒們出嫁另有新家,最後便只剩下老朱和老二一起吃團圓飯,更突顯了傳承的意味。家人的亡故,倒讓原本各有生活的子執輩重聚一堂,危機轉契機。

節外之枝

最後留點篇幅點評一下《飲食男女音樂劇》。大概是沒有在看劇前先看完電影,在聽到歌詞「飲食男女,人之大慾」還沒有個響鈴。看到原版電影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此句出於老朱老溫的對話。原本以為是告子所言「食色性也」的摩登版(噢天,摩登這詞彙用到現代竟也有種復古感),後來才發現直接的出處為《禮記》。

音樂劇中有些刀起刀落切合拍點的片段挺為可愛,砧板化作響板,這種聲音元素、音樂與劇情的配合不嫌多,甚至還可以應用更廣闊些。可惜第一曲群眾們似乎平平地以歌舞帶過,到一個個移動式的流理台與圓飯桌被推入時才完整揉合食與劇。

表演者的唱功平均來說不錯,最佳等為老朱、老溫與梁伯母這三位,印證「陳皮越成熟越是高級」這詞兒,三姐妹嗓音清亮但一合聲就打架,難怪不合,至於原本可稱為亮點的激情(?)探戈段兒則因為李凱的表現而稍黯了些(有被家倩救回)。最讓人留念的反而是老朱老溫兩人的雙簧小品。

我曾經問老木「華文適不適合用來唱歌」,她給了我一個偏否定的答案。但在觀賞此劇後,我仍感受到將京劇戲曲元素融入所帶來的劇情張力,包括以說代唱,轉音炫技等,能將陰陽上去更細膩地帶入歌曲。為此,也因為看到了華文甚至台語在音樂劇獨樹一格的可能性而感到興奮。

另外還有燈光、音樂有時落了拍等小插曲,但整體而言演員的表現以及故事架構都還算不錯。即使如此,我仍認為忠於原作突顯家人的衝突,會讓音樂劇作品更為出色。期待製作群能有更亮眼的表現。

--

--

Gem Wu 吳懷珏
Gem Wu 吳懷珏

Written by Gem Wu 吳懷珏

醫生。雖然臨床好玩,也不願意放棄研究、聽講,以及寫文章。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