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世界與我們為敵 —《因為愛妳 Carol》電影與原著《鹽的代價》小小對照與評析

Gem Wu 吳懷珏
7 min readNov 14, 2016

--

有時我們會以對原著的忠實度來評價一部電影,但有時這樣的評比或許過於苛刻了。對我而言,電影《因為愛你》與其原著《鹽的代價》的關係並不是改寫,而是有著相同主角名、類似架構巧合的兩個作品。除了這兩者外,數不清大大小小的細節與設定,皆透露出原著與電影拿捏輕重的取向。

再版的《鹽的代價》

命名背後的意涵

《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 有趣的地方正在於,作者派翠西亞不明指鹽的喻體,除了第二十二章稍稍提到鹽的滋味外,就僅此而已。

和他在一起時覺得好親近,這種親近的感覺裡面還存在著某種元素,而這種元素,正是她以前和理查在一起時從來沒有感受過的。這種元素還帶點懸疑未知的感覺,她很喜歡這種感覺。就像加了一點點鹽味吧。

在這邊的鹽味,似乎指的是人之間一種曖昧的情愫,維妙而難以言形。

卡蘿離開後,特芮絲聽到她們過去常點播的歌,不禁想著:

How would its salt come back? 生命中的滋味何時才會回來?

《李爾王》中小女兒也以鹽比喻對父親的愛,卻顯得露骨許多。更悠遠的典故可至聖經,「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又如何叫它鹹呢?」,以代指有價值之物。而萬惡之城索多瑪在遭受天譴之際,羅德的老婆不自主地回了頭,變成鹽柱;這個意象如同聖經諸個叛離的角色,被奉為女性情慾覺醒的表徵。

若將鹽視為生命中美好事物的象徵,如:愛,那代價便是與生活中一切平庸苦楚的對抗。書中卡蘿被允許與女兒相見的條件,便是放棄與特芮絲的關係,而她也做出了選擇。可惜的是,電影中卡蘿兩者兼得,打破原著的精心設定。

若鹽依其無所不再的特性,用來類比生命中大大小小的庶務,那卡蘿在一開始做出離開的選擇,也反應出鹽的代價即是那些真摯的情感。鹽可以是愛情,也可以是生活中再也平凡不過的事,鹽多重喻意寄託的對象映照在透亮的結晶面上,翻找間意象靈動。

至於英文電影名《卡蘿 Carol 》的巧思,也貼合當時她們初次在法蘭根堡百貨第一眼的景象:聖誕樹的擺飾填塞、拆解的包裝與談論間烤焦的火雞,配上再平常不過的聖誕歌曲(Christmas Carol)。

中文《因為愛妳》除了顯露出命名者處理作品的粗魯外,我無法想像其他的可能。

人物描繪與生活中的無奈

不得不說,電影最令人讚嘆的地方,還是在於選角。凱特布蘭琪 (Cate Blanchett) 魔戒的精靈女王、伊莉莎白中的英國女皇,即使只是50年代的少婦,舉手投足仍然高傲優雅,一抹微笑時而同情時而嘲弄。在她與特芮絲對上眼的瞬間,書上寫道:

那女人正好轉頭,直接看著特芮絲。她高佻美麗,修長的身子雅雅地穿著一件開襟毛外套,一隻手叉在腰上。她的眼睛是棕灰色的,雖然沒有散發光澤,卻睥睨一切,彷彿打了光或著了火一樣,令特芮絲目不轉睛。

“That’s that.” Cate 的語氣讓人難忘。

而描繪特芮絲的段落,都是以他人的稱讚與愛戀襯著,魯尼瑪拉 (Rooney Mara) 將特芮絲 (Therese) ,將有著捷克的姓與東歐的血統、單純又敏感的女孩詮釋得很到味。卡蘿在第一次聽到她的名字時,便以法文發音標準地念出來:

她很喜歡卡蘿念她名字的方式,她也喜歡她雙唇吐出她的名字。那是一種無止盡的渴望。

和卡蘿相比之下,特芮絲男友理查親暱地稱呼她為 Terry,美國腔與歐洲異國語調拉開兩者的差距。

在《鹽的代價》的全景中,對女人的描繪遠遠多過於男人,而書中女性角色的特質又被兩條線劃分開為四種:有錢而優雅的、為生活所苦的,以及年老衰馳、保有青春美麗的。

卡蘿信手開用支票,與特芮絲為了小小的皮包積攢許久的生活費成為對比,在特芮絲在書一開頭遇到的羅比榭克太太、百貨公司的員工的臉,皆受盡平庸苦實生活的蝕刻。

她連看都不用看就猜得出那張臉會是什麼樣子。那張臉就和所有法蘭根堡五十歲女性員工的臉一樣,受到無止境的疲憊和恐懼所摧殘。...

這個女性沒生病,也不是乞丐,她只是在這裡上班。

即使在之後和卡蘿遊玩的路途中,特芮絲仍會不時地想到羅比榭克太太與她凸起的肚子、鬆馳的皮膚與她顫顫危危的手。羅比榭克太太對她而言,是生活牢籠的獄卒,也是特芮絲最害怕的絕望,這種絕望來自她病弱的軀體、在百貨公司的工作,也來自羅比榭克太太的醜陋。

而卡蘿,卡蘿所擁有的,所說的,所代表的,都可以讓特芮絲掙脫逐漸被庸俗勞碌掩蓋的絕望。

情感表達與關係進展的節奏

遠遊一直是個脫離原本生活的安排,無論是實質上或是象徵上,旅途中角色所經歷到的事物,或多或少成為預言未來,或暗示過去的表徵。而片頭最一開始的鐵道組,也象徵了這趟旅程的開始、延展,與回到似曾相識的原點。

電影裡穿插美國田野、鄉鎮與城市的景,配樂以小三度不斷地來回擺盪著,正如她的oyster-hued 1949 Packard 車輪的轆轆輪轉。

《因為愛妳》電影配樂

旅程似乎將一開始的一見鐘情轉換成更帶有實質的、更牽動著麵包與未來人生規劃的綿密關係。特芮絲從中看到卡蘿光亮面的另一個象限,她沒有安全感、看似堅定又舉棋不定、焦慮而同樣為生活所折磨。

電影中的旅程經歷並不如書中,能夠完整呈現特芮絲的心情轉變,尤其在書中,卡蘿從旅程中消失,特芮絲無意間看到圖書館牆上的畫,將卡蘿玩味的笑容投射上去後,令她感覺被背叛。

她落荒而逃。

待卡蘿試圖追上時,特芮絲陷入猶豫,揉合憎恨與慾念的強烈情緒飄散:

特芮絲感覺到自己要努力保持平衡,...往昔的那種憎恨感已經消失了,現在什麼東西也不剩...特芮絲想起了卡蘿的香水,已經不具有任何意義了。不具有意義,如果用卡蘿的話來說,就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空白」。

劇情設定差異與可能的意義

雖然特芮絲都是從聖誕節法蘭根堡百貨玩具部的臨時僱員開始,但後續的設定有滿大的不同。《鹽的代價》中,她後來擔任舞台劇佈景設計,而在電影《卡蘿》中則是找到報社的攝影工作。

電影安排特芮絲喜愛攝影這點可說是非常細膩。片中卡蘿一直處於能動者的角色,而特芮絲在我們無法釐清她內心世界時可謂相對被動。她的相機,將她對卡蘿的凝視具象化,我們從中看清她的慾,她試圖想抓住的一些生命中的美好事物。

攝影與舞台劇佈景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文化養成,而特芮絲從百貨臨時僱員的爬升,也映照著在感情生活中,慢慢取得自主的過程。在回程後的酒會中,一位美麗女演員有意無意地向特芮絲暗示可能時,特芮絲也做了填補空白的選擇。她從被選擇轉成能動的選擇者,而這個微妙差異,似乎從劇本與書籍中,分別以不同的方式詮釋如此的轉變。

最後一幕

或許這樣的結局才是完整的吧,即使我一直沒有那麼喜歡 happy ending。

在被卡蘿丈夫派來收集私人資訊的偵探敲了一筆後,她們從相處的美好跌落到現實的泥淖:

她以前只能用感覺體會,但現在她夠親眼看見了,也就是整個世界好像要與她們為敵。

在那個年代,這個收尾對多多少少真心相愛卻不被祝福的伴侶來說,又是多麼大的一個類比與安慰呢?

延伸閱讀:

--

--

Gem Wu 吳懷珏

醫生。雖然臨床好玩,也不願意放棄研究、聽講,以及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