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clerkship要怎麼approach (2):寫入院病歷 Admission Note 、接病人

Gem Wu 吳懷珏
14 min readDec 31, 2017

與和信外科部教學負責人陳呈峰老師合照,他是整外醫師,也是我少數景仰的醫師 role models 之一

by 吳懷玨 Gem Wu (成大醫學系五年級/成大醫院clerk/和信醫院前clerk)

每間醫院,甚至到每位醫生寫病歷 (以下簡稱note) 的習慣都不太一樣,有些寥寥數語卻可抓住要點(可參考陳偉挺醫師文章),有些長篇大論卻也鉅細靡遺地呈現病情全貌。在和信的病歷寫作課程中,陳呈峰老師教我們的是盡可能地全面,深怕有所遺漏而傷害了病人(就變成要報M&M),到了內科,病人數一多,才「由繁入簡」,以和其疾病相關的臨床資訊為主。老師有自己一套病歷寫作的教法,當時我與幾個一起run和信的同學—卷神博嘉、排版大神協霆—一起整理出一份表格,下面會以敘述的方式呈現,也會加入一些成大的經驗:

病歷種類

  1. 入院病歷 admission note:新病人進來後,24小時內盡可能要完成,是所有病歷種類中要填寫資訊最全面的,最常見的編排是 Chief complaint (CC)、 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 (HPI)、Past Medical History (PMH)、Personal history / Social history (PH/SH)、family history (FH)、Review of System (ROS)、Physical Examination (PE)、 Lab、Image、Assessment (包括了鑑別診斷DDx) and Plan。(本篇主要內容)
  2. 病程紀錄 progress note:住院第二天後開始要做的記錄,追蹤病程的發展,最常用的編排是SOAP — subjective, objective, assessment and plan,不過也可以不照這個格式。(下篇主要內容)
  3. 交班紀錄 off-service note / 接班紀錄 on-service note:當病人的主責醫師、團隊有所更換時,原本主責的醫師要寫 off-service,把他照顧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項目,以及病程變化寫出來,以利接手單位照顧病人。 On-service note也是個摘要,表示自己要上工了,提醒自己或值班醫師該位病人的照顧重點。
  4. 每週摘要 weekly summary:摘要該週病人的病情變化。
  5. 處置記錄 procedure note:要記錄告知病人處置之必要、徵得其同意、處置之過程與結果(像是胸水最後抽出來多少公升)。

書寫病歷注意事項

  1. 沒有親自問或觀察到的不要亂寫,頂多再回去和病人確認一次。
  2. 承1,不要抄別人的note。
  3. 盡量不要回頭改已交出去的note。尤其是出事後,不然就會吃上偽造文書。(e.g. 有醫師與病人發生醫糾,病人告醫師,醫師緊張回頭改病歷,被發現後以偽造文書論處)

寫病歷的初學小撇步

  1. 我很愛看其他人怎麼寫病歷,尤其是同一個病人,不同的記錄人員—主責VS、R、PGY、intern、clerk、被consult的其他科VS、pharmacist—有著不同的呈現方式。就像學書法起於臨摹,我們從觀察學長姐、老師的note重點,來看自己是不是太放不開小細節,還是漏掉大重點。(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2. 對初進臨床才沒幾年的人來說,最難的大概還是present illness不知道怎麼寫(也不知道怎麼問)、focus PE可以再加做哪些,以及assessment and plan不知道怎麼辦。這些真的要靠多讀書、多看病人來累積經驗。我們也不可能在不知道該鑑別診斷的情況下,在寫assessment的那一刻就突然開竅揮毫。其他的部份,像是 past medical history,這種一項一項照著下面問就可以了(不過有時感覺可能和present illness相關的話,可再細細追問,而這個追問的念頭與技巧,又很吃經驗)。
  3. 在報病人時老師問的問題,通常也是Admission, Progress note的重點,可以把它們都記下來,回來比對自己的note。
  4. 寫note有很多縮寫,醫界對著x有著異常的喜愛,像是:SSx (symptoms and signs)、DDx (Differential diagnosis)、Dx (Diagnosis)、Abx (antibiotics)、Tx (Treatment),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像 a/w (associated with)、a/o (and / or),小麻是箇中好手,請善用它的縮寫檢索。

接病人、入院病歷內容

我們在接病人時的互動,基本上會盡量於入院病歷中呈現,我就把兩個放在一起講。

一、開場:動作言語配合

動作:床調低、關電視音響、燈調亮、拉窗簾、坐病人

之前不小心站到病人左邊,問完全程做完PE覺得摸liver, spleen的部份超不順,出來後老師給feedback說還是站右邊比較好,也給人比較沒有威脅性。

許多電影裡,也是正右邪左,因此站右邊會給人感覺比較正面 (吧?) PC: Dark Knight

言語:確認病人身份 (兩個資訊以上吻合) → 自我介紹 (姓名、職稱、目的) → 介紹身邊的人 → 詢問病人身邊的人 (親、朋、看護)

詢問 decision maker也是必要的一環,其實也可在這個時候就從詢問病人身邊的人開始,讓病情的討論有更多人提供資訊。另外一點是不要太快預設病人與他身邊人的關係,病房裡也反映著人生中錯綜的連繫。(講得很模糊,總之大家細細體會。)

暖場:可以用問居住地 (同時知道他就醫方不方便、能否回診)、稱讚 (e.g. 女兒很孝順都會來照顧妳)、詢問其希望的稱謂、偏好的語言來拉近關係。

(朋友補充說,他會用輔導的方法問病人對病情的認識(Idea)他們擔心什麼(Concern)以及他們期望治療後的結果(Expectation)break ICE,我覺得這個方法也很值得參考!)

我自己講台語沒什麼問題,只是面對講客語的病人就比較不知怎麼溝通。有位講客家為主的病人來,靈機一動拜託她教我一些客語,像是「會不會痛?」、「哪裡不舒服?」、「吃飯某?」,她很開心,也會很願意講她身體不舒服的狀況。(後來還送我她做的手工藝品客家小布包 <3)

二、主訴 (Chief complaint, CC)

問診:「想了解這次你來住院的原因」、「這次來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

之前用「住院原因」來問病人,她直接回答我膽結石,讓我差一點接不下去,只好換問說「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當然,CC盡量別直接寫這種鑑別診斷。

病歷:SSx + (some adjectives) + Time (Duration / frequency / interval)

主訴的時間一定要問清楚,一次不夠可再細問。有位憩室炎的病人來,說是晚上突然下腹痛,我再追問之前有這樣痛過嗎,他老婆才說他其實痛了兩週,都不願意看醫生,晚上突然變嚴重才被帶到急診。這時我就會在CC寫"lower abdominal pain for 2 weeks, exacerbated last night",而不是 "lower abdominal pain since last night",而這個CC對我們的診斷方向十分重要

三、現存病況 (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 HPI)

HPI 的目的在於鑑別診斷,原則上請病人陳述病程,不得已再用封閉式問題。我們在使用封閉式的問題時,其實也是在列出一些pertinent negatives (相關且重要的negative findings)、 pertinent positives 來 rule in / rule out 鑑別診斷。

什麼叫pertinent negatives呢?比方說主訴是吃不下的病人,我問他有沒有肚子脹,他說沒有,那就可以列為Pertinent negatives,診斷時較不考慮ascites、obstruction (但也有例外就是了)。

HPI有下列組成要素:

  1. Risk factors:在H&P時不會直接問,而是在寫病歷時再把相關的Hx放到這邊。
  2. SSx (LQQOPERA, impact of life):症狀要先問齊,再細問主訴不舒服的地方,不然會被牽著走,然後問到沒完沒了。LQQOPERA大家一查就有了,應該不需要多說,而impact of life其實滿重要的,會影響病人對疾病的insight,以及住院的意願等等。另外,疾病的progression也要注意,有些 improved, 也有 improving, stationary, worsen,應該要一一釐清。

有個病人主訴自己腳痛,一開始還不知道在形容什麼,順勢問了一句能不能讓我看,一拉開襪子,啊,看起來像蜂窩性組織炎。後續問診也都往cellulitis與相近DDx去詢問。

在病人說自己不舒服在什麼地方時,應該要順著問說能不能讓我看看,讓病人感受到你的關心,也可以掌握後續問診方向。

3. Management (referral, lab, image, treatment, and effects):按照時序。構句為 [檢查] on [時間] showed a/o did not showed [發現];[處置] was / wasn’t effective in [症狀]

我有位PID病人之前去了A醫院,我問了他做什麼檢查、用什麼抗生素,後來有沒有用。急診上來時繼續用 Augmentin,病史詢問完,猜想病原菌會不會對 Augmentin resistant,和學長姐討論要不要換Antibiotics。後來也真的換了,才比較好。

4. Pertinent negatives:最考驗臨床knowledge的部份QQ,靠大家多多念書啦!(請大家多多追蹤 TINY NOTE,我會不定期把整理的approach系列整理投稿在那邊。2018/1/2就要出產第一篇abdominal pain啦!)

四、過去病史 (Past Medical History, PMH)

問診也是先open再close。每項都盡量要有五要素:when (時間), how long (時間長度), how much (程度), what (當時處置), what now (現在狀況)。

(朋友補充: 3C — control、compliance、complication,也是個不錯的記憶法。)

  1. previous diagnosed disease:「過去有被醫師診斷過什麼疾病嗎?」
  2. previous hospitalization:「過去住過院嗎?因為什麼原因?」
  3. previous surgery / trauma:「過去開刀過嗎? 受傷過嗎?」 (以及後遺症)
  4. regular clinic visits:「有固定因為什麼原因看門診嗎?」(以及用藥)

用藥很重要,除了西藥,還要順便問中藥與保健食品。有聽過病人吃中藥吃到洗腎的,這種沒主動問,很多不會講,因此要特別和病人釐清。另外,外科有些開刀遇到血流不止的病人,明明aspirin停了,其他抗凝血的藥也沒在吃,後來才發現是病人有在吃銀杏之類的「活血藥」。

以上四大問題篩選過後,為了怕病人忘記,還是要一個一個地問更詳細的特定疾病:

  1. 系統分一個一個的疾病種類 ; e.g. brain, heart, liver, renal, pulmonary, or thyroid?
  2. 再以台灣常見或嚴重的疾病進行更特定的問診:HTN? DM? TB? Hepatitis? Asthma? Seizure? Coagulopathy? Cancer? (三高,要問!)
  3. 過敏:食物、藥物、醫療器材、輸液輸血 (麻藥過敏要加問家人,惡性高熱是顯性遺傳,一發不可收拾;另外要區分用藥的adverse event和allergies是不一樣的)
  4. 婦科史:女性要加問的,懷孕、生產、月經

跟胸外時遇到一個開食道的病人,開進去醫師們都震驚了,因為肺部有不少纖維化的地方,那次非常意外,也很不順;醫師表示自己很確定有向病人詢問是否之前有肺部疾病,後來向病人再細問,他才想起之前得過嚴重的肺炎。這讓我學到,以後做的處置or診斷和過去病史會有關係的話,最好還是多想幾個可能來問病人。人的記憶有時很不可靠,光是開放式的問題其實不太全面。

五、個人病史 (Personal History, PH)

還是想要cite一下Virchow曾批判過:「結核病從過去至今, 都被定義為是柯霍桿菌所造成, 而非貧窮所致。」社會因子對於人為什麼會生病,有決定性的影響。

  1. social history:族裔、語言、教育程度、職業、婚姻狀態、宗教、居住地
  2. risk factor:A (alcohol), B (betel nut), C (cigarette), D (drugs addictive), E (Exposure, environment), F (food), G (go, 三個月旅遊史), H(habit, 自己覺得是否有任何習慣和此次生病的關), I (insect, pets 寵物)

在詢問的過程中,也可以更具體的認識這個人。

社會健康決定因子 (出處 strath.ac.uk)

六、家族病史 (Family History, FH)

這提供遺傳、感染性疾病的線索,也提示了居住的環境條件,以及心理、情感上的線索 (像是親人自殺QQ)。一些原則:

  1. 寫滿三代,父母、兄弟姐妹很重要很重要
  2. 有家族樹的話要記得畫與誰同住
  3. 寫法:[某親人] is diagnosed with [病] in age [年紀]; died at [年紀] due to [死因]
  4. 可以順便問醫療決策人是誰

七、系統 (Review of System, ROS)

可以上網去找ROS的表,在此不多述

八、身體檢查 (Physical Examination, PE)

同上,我自己的習慣是:問完FHx後,和病人總結一下我問的病史,再和他說,「我之後會一個一個細問你身體的狀況,可以直接說有/沒有,有的話我會想要知道更多詳細資訊,同時,我也會幫你做身體檢查。」

身體檢查做到哪,我就問到哪,也算是提醒自己不要漏問。

(註:我一開始把PE寫成理學檢查,後來經朋友提醒,用身體檢查翻比較貼切。)

九、影像、檢驗數據

許多系統是直接代入,建議代入相關重要的即可

十、評估與計劃 (Assessment and Plan, A&P)

這塊也是很吃功力,不過還是有幾個可以follow的格式。

assessment 要列出可能DDx,至於plan的話,我比較喜歡採用的是成大內科鄭醫師的方法:

  1. diagnostic plan:Confirm (證實自己tentative diagnosis方向的作為), complete (確診所需要做的事), course followup (病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像是臨床症狀變化、image, lab變化都可以)
  2. therapeutic plan:Cure (治療性處置與藥物)、Care (輸液、醫囑...)、comfort (能夠怎麼樣讓病人安心點)

我滿喜歡老師Cure, Care與comfort的分法,有幾次我的病人想出院了,我把這些記錄在comfort裡面,老師大概是有看到,在病況穩定後也就盡快讓病人回家。

其實我也不確定是哪個名人的佳句XD (來源 Quotespictures.com)

小結

(打到好累zzz,真的會有人看嗎QAQ)

非常謝謝和信紮實的訓練與病歷寫作教學,也要特別謝謝陳呈峰老師的嚴格要求,這個功夫一生受用;我寫出來的部份已經算很精簡了,老師的版本十分全面(不過偏外科需求就是了)。也很謝謝和信內科的老師們,還有成大內教我怎麼用系統、寫病歷,並看著我H&P的鄭醫師、PGY學姐 (灑小花)。

其他部份待續(寫好後會放連結)內科clerkship要怎麼approach(1):晨會Approach to Clerkship (3):參考書 — 內外婦兒與各科通用內科clerkship要怎麼approach(4):主題與病例討論、上課內科clerkship要怎麼approach(5):工具、參考書的服用路徑與劑量內科clerkship要怎麼approach(6):見實習的心裡準備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Gem Wu 吳懷珏
Gem Wu 吳懷珏

Written by Gem Wu 吳懷珏

醫生。雖然臨床好玩,也不願意放棄研究、聽講,以及寫文章。

Responses (8)

Write a response